岁月如梭,几载春秋在不经意间流逝。每当回忆起2018年的那个春天,当得知自己成功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时,那份无法抑制的兴奋与激动令我记忆犹新。作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员,这段经历不仅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让我从中汲取了无尽的动力与信心。
我的学术道路起步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杨廷宝班。在2010年本科毕业后,我有幸被保送至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教授,专注于结构损伤的分析与模拟研究。博士毕业后,我于2016年回到东南大学任教,继续深化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探索结构性能评估的前沿课题,并在2019年和2022年分别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
职业生涯的早期,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灾害作用下工程结构的损伤分析与评估。最初,我运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环境、荷载与灾害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并开展了多种情景下的结构层次损伤分析。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这一全新的领域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尽管当时结构工程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且受到一些质疑,但得益于托举项目的资助,我得以大胆探索,将结构工程的领域知识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损伤分析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获得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相关论文累计被引用超过5000次。同时,这些成果也使我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3年)和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3年)。
在托举项目的支持下,我得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知名学者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攻克科学难题。结构工程作为一门历久弥新的学科,在当下时代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气候变化、智能建造等新兴概念的提出,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科研动力。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为中国青年学者争取发声机会。目前,我担任《ASCE J. Struct. Eng.》等三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期刊的副主编,以及《Eng. Fail. Anal.》的编委,并组织了“智能结构计算”“气候变化”等专题专刊的编撰工作。我还担任了ASCE计算力学委员会委员、结构全寿命性能/安全/可靠性和风险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气候变化下的基础设施”工作组的委员等学术职务,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上回望过去,我尤为感激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的支持与帮助。托举项目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平台,使我能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专注于科研工作,并有机会与国内外的资深专家和同行深入交流、探讨。从初入学术界的青年学者到如今的教授,这一路走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支持与鼓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帮助,我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勇攀高峰。未来,我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结构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冯德成,男,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和“至善学者(A层次)”。主要从事面向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复杂工程结构损伤与破坏分析、机器学习技术辅助的结构智能计算方法、考虑不确定性的结构性能概率评估等方面研究。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3)、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榜单(2022—2023)和年度榜单(2020—2023)。担任ASCE JSE等5部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青年科学奖、国际先进材料学会(IAAM)科学家奖章、欧洲计算方法与应用科学学会(ECCOMAS)青年学者奖、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等科技奖励。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推荐并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