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匠心 会员单位
周冬卉:工程师的绿色使命
发布时间:2025-03-25 阅读量:60

在长江大保护的战略背景下,近年来面向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精准化与规范化的迫切需求,立足于城市水环境污染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针对城市化流域污染控制截流调蓄系统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作为一名专注于城市水污染控制与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科研人员,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技术创新的转变。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初涉领域,理论奠基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的研究。在南京江北新区,我们选取了多个典型区域,深入开展了降雨过程、地表径流过程以及污染过程的系统研究。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了解不同下垫面对雨水污染物浓度的影响、雨水水质变化规律等,还需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比如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新型调蓄池的设计运行。在这个阶段,我意识到,理论学习是科研工作的基石,而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科研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image.png



技术攻坚,模型构建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如何有效评估现有排水管网的能力,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法。为此,我和团队构建了一个涵盖管道、泵站、调蓄设施等在内的排水管网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够模拟不同的运行状况,分析调蓄池内部的水流特性,从而指导调蓄池的设计。例如,在构建调蓄池截流、调蓄、排空一体化的高精度紊流数学模型时,我们通过对调蓄池内部水流流场的仿真模拟,系统地分析了多运行工况下的水力特性指标。这不仅提升了调蓄池的设计合理性,也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推动着我不断学习新知,克服困难。



创新突破,成果突出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找到了提高调蓄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例如,通过改变进水方式和冲洗形式,我们能够显著提高调蓄池的容积利用率和污染削减效率。这些研究成果最终使得调蓄池的容积利用率达到80%以上,总污染削减率达到70%以上。此外,我们开发的模型软件技术指标也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模型准确率不低于70%。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和团队无数次的实验、模拟和分析。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每一次成功的喜悦都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决心。



image.png


应用推广,社会贡献

随着技术的成熟,我们开始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至更多城市和地区。例如,我们在南京江北新区东方红河调蓄池、宁波倪家堰调蓄池以及台州永宁河调蓄池项目中,成功实现了调蓄池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节约了工程投资20%以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城市水务管理水平,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城市给排水物联网系列设备的研发,实现了低功耗供水漏损噪声/压力/流量组合监测设备和排水非满管流流量监测设备的高精度计量,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持续创新

回顾过去,我深感荣幸能够参与这样有意义的工作。每一步的进步,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城市水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希望能够为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勇于面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通过这段经历,我深刻认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更是在实际应用中解决真问题的过程。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周冬卉,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水力学、城市雨洪管理与调蓄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创新支撑计划国际合作、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科技计划项目。完成多项研究成果并通过验收,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和业内专家公认。对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凝练总结,主笔编写科技报告10余份,参与规范标准编制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入选南京市紫金山英才C类人才。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推荐并入选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 

Copyright 2014-2021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秘书处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电话:025-86670727、025-86670726
  工信部备案号:苏ICP备150611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