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作为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的“青托”成员,在《匠心》这一平台分享我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感悟。作为高校教师,我对“匠心”的理解体现在“传承”与“务实”上。在教学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也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建设的理想;在科研中,则注重从实际需求出发,持之以恒地探索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路径。
使命驱动:从课堂到工程需求的科研选题
我在学院承担“智能建造”本硕博课程教学,使我深切体会到国家对新工科人才的迫切需求。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与工程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常成为我科研灵感的来源。
针对工程结构在水下服役过程的实际需求,传统检测依赖潜水员,风险高、效率低。我所在团队学科交叉、共同研制了替代人工的水下机器人及检测装备。面临水下图像畸变、信号干扰、表观裂缝与内部缺陷难以同步精准检测等难题。我们从底层原理建立了水下多介质折射与杂波干扰下的参数标定模型,提出了声光高分辨率非线性成像理论,进一步,创新提出“视觉——触觉——超声”阵列融合感知技术,实现水下表观和内部缺陷的多方位诊断。目前,我们研制的专用检测机器人结合无人船、无人机等载体可完成水下环境、地形、结构物等多层次数据采集,已应用于二十多座跨江跨河桥梁及江浙流域水下普查与应急检测等工作。
桥梁水下检测机器人及现场作业
匠心攻坚:城市脉搏“把脉”生命线安全
针对“城市生命线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城市地下管网、道路、桥梁、隧道等安全运营至关重要。我所在团队提出了“城市天眼——脉搏——细胞”多层次观测体系,结合前期研究在复杂介质信号传播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光纤声纹传感(DAS)技术,我们开展了基于既有通信光纤(Dark Fibre)的道路、管线异常事件、异常振动智能识别研究工作。
基于DAS的城市生命线多场景监测技术
城市道路噪声干扰、信号混叠、定位精度受限,这一工作从理论到应用充满挑战。所在团队产学研协同,面向道路塌陷、管线漏损实际问题,通过理论框架构建、算法优化,最终达到工程使用需求,逐步在南京、无锡等地开展应用,形成风险评估系统,技术从论文走向实践,推进行业新技术发展,助力守护城市安全,是作为教师的最大成就。
很庆幸身处东南大学这样的平台,并有幸得到学会的认可。未来,我将继续坚守“教书育人”与“科技报国”的双重使命,尽己所能,坚持学科交叉,在智慧建造与运维学科领域聚焦突破,为领域内智能传感技术发展、城市安全韧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简介
侯士通,男,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智慧建造与运维系专任教师。本硕博均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智慧建造与运维领域的桥梁水下智能检测、机器人检修视觉引导和分布式光纤声纹传感(DAS)技术等。参与组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专业委员会,参与创办了首个《Urban Lifeline》(城市生命线工程)英文国际期刊。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多项。由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推荐并资助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参与撰写的论文由学会推荐并入选2025年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工信部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