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滚滚东逝,淘尽无数往事,在岁月的河岸留下深深浅浅的记忆足印。那是1978年夏季的一天,我当时在南京地方上某单位工作。那天领导安排我与另外一位同志去上海出差,接到任务之后,我们立即赶往位于南京鼓楼的火车票售票大厅购票。进了售票大厅,只见里面挤挤挨挨的一片黑压压的排队购票的旅客,四下里一股浓重的汗臭味扑鼻而来。我们拼命挤进去透过人群缝隙朝前一看,隐隐约约可以瞥见开往全国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售票窗口一字排开,有的窗口干脆挂出了“三日内票已售完”的牌子。所幸南京至上海方向尚有余票,然而此时排队购买南京至上海方向火车票的队伍从售票大厅一直蜿蜒到鼓楼医院附近的中山路上。大约排了2个多小时队,火车票终于买到了。那是一张不足二尺宽的小硬纸卡片,上面印有始发、终到站和票价等字样,并盖有日期戳。
我们是乘坐南京西始发的405次列车去上海的。当我们进入位于南京下关的南京西火车站候车室后,只见万头攒动,一片喧嚣,人挤人、人挨人,我们在大小行李甚至“扁担挑子”的裹挟下进站、检票,一路在汹涌的人潮中来到破旧的站台,然后又被推挤上列车,那是一列标准的“绿皮车”。进入车厢,你能看见农民旅客的肥料袋和装有杂物的箩筐,箩筐里甚至装有鸡鸭鹅等饲养物或者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奇怪生物……对号入座后,发现“绿皮车”的车厢里安装有一排排暗褐色木座椅,其中,一边三个座,一边两个座,每两排中间有一个小茶桌,可以瞥见一脸倦容的旅行者,坐在破旧的木质座椅上,与抽着劣质香烟的老汉、戴着奇怪戒指、手镯的妇人四目相对。那时车厢里还没有空调,在每节车厢的天花板上装有一排嗡嗡作响、嵌有铁路路徽的绿漆金属摇头风扇,但扇在身上感觉都是一阵阵热风,身上的汗水依旧流淌。
当火车头鸣笛一长声后,“绿皮车”开始启动了,它一袭绿色的身影,伴随着不时响起的汽笛,“咣当咣当”穿行在夜色中。我早已忘了方才的各种拥挤忙乱,“火车”,当时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它满满地承载着正处青葱岁月的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一颗心早已随着呼啸的绿色长龙飞向远方。那时的铁路都是蒸汽时代烧煤的黑色火车头,牵引着笨重的钢铁身躯一路喘息着前行。从南京西站到上海老北站的距离约310公里。如今乘坐高铁也就一、二个小时的路程,而彼时我们当日晚上九时许乘的这趟火车却跑了一整夜,途中就连高资,六摆渡这样的小站都得停靠,可以说,几乎沿途每个小站都有旅客上下,一路上晃晃悠悠,及至第二天清晨六点钟才抵达上海老北站,路上花了整整九个小时。下车时,就感觉自己的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沉沉的,又酸又麻又痛。
而就在最近,已经在铁路工作了40年的我,刚刚乘坐“复兴号”高铁去了趟北京,早晨8点13分从亚洲第一大高铁站——南京南站(总建筑面积达45.8万平方米)出发,11点38分就已抵达北京南站,路上仅仅花去3小时25分钟的时间,也就在“复兴号”高铁车厢里倚靠在舒适的座位上翻阅了一、两本杂志,刷了会儿手机抖音视频之后,稍稍打了个盹儿,就已抵达本次出行目的地,这点儿时间,要是换在40年前去上海出差的那次旅行,应该三分之一的旅程尚未跑下来。而且现今高铁车厢里宽敞舒适,安静雅洁,车厢内温控宜人,特别是“高姐”们那挺拔婀娜的身姿,气派得体的穿戴,甜蜜温馨的笑容,周到贴心的服务,更让人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四十年前曾经在我脑海里定格的与火车相关的画面——南京鼓楼售票大厅黑压压的旅客和排队购票的长龙,脏乱、昏暗、简陋的南京西站候车室与站台上汹涌的人潮,慌乱的脚步,扛着、拎着大包小包、拖儿带女追赶火车的身影,以及那拥挤的、逼仄的、条件简陋的车厢……所有这一切,两相比照,我作为一名有幸多年参加铁路建设和近些年铁路跨越发展奋斗历程的铁路科技工作者,切身感受到建国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铁路建设与发展所发生的沧桑巨变。这期间,一大批志在中国速度的铁路建设者躬身以求,科学探索,严谨论证,开辟出一条中国速度螺旋式上升的铁路发展之路。时至今日,随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2200台自助售(取)票机的启用,已经成为包括南京地区票务服务的主角;互联网购票比例已高达81.5%;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引入,自主选座、接续换乘等自助式服务的上线运营;无线化、无纸化、智能化的出行方式的陆续推出,又让我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中国高铁所标识的中国速度,以其颠覆性的创新和创造,一举改写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恢宏气象!
岁月,恰似一列时光列车,它那滚滚向前的车轮碾过70多年光阴,记忆里的“绿皮火车”,就像一张老旧的黑胶唱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豪迈之声;“和谐号”动车组,就像一张“CD”,刻录了千千万万铁路建设者的奋斗历程;而如今的“复兴号”高铁,则以其骄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震惊了世界,并且作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向世人展示着全体中国人的便捷出行,如今已然令全世界为之仰慕。70多年的沧桑巨变,怎不让人为日益繁荣、昌盛、富强的共和国而骄傲、自豪!
作者: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理事
江苏省铁道学会 李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