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小组审议上崔根良发言。
在光纤这样一种细若游丝的通道里,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崔根良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坚持科技创新,带领团队不断打破国外垄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光纤通信、超高压海缆、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成功走出一条创新创业的磅礴之路。
崔根良跟研发人员在研发一线进行交流探讨。
“抢占制高点,争当排头兵”,这是军人出身的崔根良一以贯之的作风与追求。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涉足通信工程行业以来,他率领团队始终追踪着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崔根良在生产一线调研基层微创新工作。
光棒(光纤预制棒),在整个光通信产业链中集聚了70%的利润。没有光棒就没有光纤、光缆和光通信系统,就像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一样,它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但是,长期以来这项核心技术一直被美国、日本等国牢牢掌控,造成国内90%以上光棒依赖进口。
亨通在全球已创建11个海外产业基地。
图为崔根良2016年与亨通西班牙公司高管团队在一起。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看人脸色谈何发展?唯有自主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光通信如何在世界上立足!”崔根良发誓,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光棒。一切从零开始。崔根良带领团队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历经1200多个不眠之夜,终于啃下了别人想啃也啃不动的骨头。2010年8月7日,亨通自主开发的光棒成功了,当所有关键技术指标通过专家鉴定后,人们一片欢呼。
崔根良在2019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演讲。
“光纤预制棒、自主研发、投资五亿、耗时三年”,在亨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里程碑上,深深地镌刻着这4个关键词。“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赞誉:崔根良为中国光通信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中国每四公里光纤,就有一公里是亨通造。他的企业成为继美国康宁后全球第二家拥有绿色光棒的企业。
在2021年4月26日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上,崔根良代表参会的15位中外企业家,共同发布“东亚企业家太湖倡议”。
崔根良早早就下定决心要走国际化道路,他敏锐地意识到,海底光缆的生产和铺设将成为各国信息领域竞争的高地,信息装备和技术将成为我国赢得未来的强大驱动力,而海缆项目主要集中在国际市场。亨通抓紧布局,2003年12月就取得了新型海底光缆的专利证书,2005年又拿到“一种用于浅海敷设的特种光缆”的专利证书。
荣获“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的崔根良,经常深入车间一线,与员工“零距离”交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响彻世界。一直把“创新”视为发展灵魂的崔根良,意识到加快国际化步伐的机遇到了。此后,亨通在欧洲、南美、南非、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先后设立10个境外研发产业基地,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立营销技术服务分公司,目前已拥有119个国家注册商标,亨通光纤通信、智能电网、海洋工程等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地区,在众多海外重大项目中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亨通的光纤光网产品已占全球市场的15%。亨通的555国际化战略(50%以上的海外市场,50%以上海外产业,50%以上国际化人才)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2019年3月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崔根良走上代表通道接受中外记者采访。
崔根良是敢为人先、拼搏创新、奋进不止的优秀企业家,也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6月,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还曾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慈善爱心企业家等殊荣。面对一串串亮丽的成绩,崔根良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把自身价值融入党的事业、民族伟业和企业事业的奋斗,听党话跟党走,当好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企业发展才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来源:交汇点新闻 江苏省科技厅
作者:蔡姝雯/文 肖勇/摄 亨通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