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在江苏省科协的指导下,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联合省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共同发起组建“未来工程师”培养基地,培育以工程实践创新为特征的工程师文化,探索建设青少年科技特长培养和创新潜质培育的新平台。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学指引,切实发挥学会职能,构筑具有新江苏特色的工程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掘遴选、早期培养与选树宣传体系,经研究决定开展第二批“未来工程师”培养基地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未来工程师”项目旨在为具有“卓越工程师”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一个全面发展、探索创新的平台,充分发挥省级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单位智力资源优势,动员凝聚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联合中小学校共同培养青少年的工程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为国家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的早期培养与良性发展作出贡献。
“未来工程师”项目在集聚江苏省高端学术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建设渠道,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持续打造“未来工程师”品牌活动,系统化推进科创公益活动、科技竞赛、“少年工程师”“小院士”选树等系列活动,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持续培育具有工程科技特长的后备人才,重点围绕兴趣激发、能力培养、资源供给、项目开展、交流互动、成果评价、可持续发展等层面架构“三个一”科教融汇空间体系:
(一)打造一项新品牌。统筹区域优势资源,建设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选树宣传于一体的“未来工程师”培养基地。
(二)建设一个硬课堂。贯通大中小学校科创实验室,用好学会智库资源,创建以工程思维、学科跨界与实践教育为主题的“硬核”课堂。
(三)设立一批工作坊。发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开设围绕工程科技为重点领域的企业实践地、高校实验室和特色研学点等一批支撑实践活动开展的工作坊。
二、申报对象
省内各设区四星级及以上高中、以科技、科学教育为特色的中小学校。
三、申报条件及要求
(一)基础建设工作扎实
具有用于支撑项目建设的软硬件完善的专用场所、一支素质过硬的核心教师团队、已基本形成目标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较为健全的科教创新工作机制。
(二)科创教育成果显著
工程科技相关教育案例丰富。相关教育研究及育人成果突出,辐射范围广,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式课程内容及工程科技的特色课程体系,充分融入工智能、科学精神及工程思维的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内容。
(三)科教创新机制完善
充分融合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优势资源,创新科教联盟协作机制,组建区域科教联合体、联盟等,助力工程科技教育活动高水平实施。已基本形成实践教育综合多元化评价创新体系,具备建立工程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条件。
(四)工作保障措施完备
有稳定的工作经费支持;有参与或承接相关实践活动、科技竞赛及相关教育课题研究的能力;有能力结合第三方社会资源等方式争取多方支持,推动科技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有一定数量本单位成果信息每月发布,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
四、申报方法
填写《“未来工程师”培养基地项目申报书》(含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开展的相关工作及成果证明等佐证材料),纸质版《申报书》与附件合订成册,一式5份,加盖本单位公章后,寄送至学会秘书处。电子版《申报书》及附件请发送至学会邮箱。纸质版《申报书》须与电子版《申报书》一致。
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4年11月15日(纸质版以邮戳为准)。
五、联系方式
朱晓蓉 13585107708(微信)
马勇 18913954757(微信)
邮箱:jsie2014@vip.sina.com
通信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50号东楼528室
六、评审方式
学会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经理事会审议并公示后,认定第二批批“未来工程师”培养基地,原则上不超过30所,纳入学会“未来工程师”服务体系建设并具备“少年工程师”“小院士”推荐资格。
附件:江苏省工程师学会“未来工程师”培养基地项目申报书.docx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
2024年10月18日